岩质隧道的围岩压注止水技术
渝(重庆)怀(怀化)铁路的修建,为铁路隧道的设计、施工提出了新的课题,其中一个重要课题,就是在高水压、富水地段,如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,安全、可靠地进行隧道的设计和施工。提出的一个基本措施,就是在岩质围岩中实施围岩的压注止水。
岩质围岩的压注止水,对我们来说,是一个新的课题,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的。为此,本文在介绍国外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,对山岭隧道的围岩压注止水技术,提出几点建议,供有关方面参考。
一 青函隧道的围岩压注止水技术
日本在修建青函隧道中,引以自豪的技术成就之一,就是全断面围岩压注止水技术。
1·概要
青函隧道是一座海底隧道,技术上最成问题的是起源于海水的高压涌水的处理,特别是在断层破碎带等软弱地层中,如果不止住高压涌水,任其自然,结果会使流路扩大,出现大出水的危险。青函隧道施工中的几次大出水,完全证实了这一点。
在通常的山岭隧道中,也会遇到大量涌水的情况,但,一般都可采用排水工法,来降低涌水压力,减少涌水量。但是,在海面下最大埋深240m,海底部长度达23km的青函隧道,采用排水工法是不可能的,同时也不能采用自然排水方式,而必须采取强制排水。为此,应尽可能地减少排水量,降低扬水的费用,并要求尽可能地进行完全的止水。在软弱的破碎带等,还要对围岩进行补强。
这样,压注工法就成为海底隧道最为现实的辅助工法。因此,在调查阶段就进行了有关压注的种种试验,从其中获得的设计施工成果,为以后斜井开挖中的围岩压注、为开发和改良适应海底隧道的压注工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其中,在本州侧斜井1220m地点附近,遇到F15断层,有出现高压、大出水的迹象,采用压注工法后安全通过,突破了高压涌水破碎带,这增加了自信,其后,如表1所示,在3次异常涌水事故中,超前导坑、作业坑道、主洞等都安全通过。
表1 异常涌水事故一览表
工区 |
龟飞 |
吉岗 |
坑道 |
斜井 |
作业坑 |
作业坑 |
作业坑 |
出水掌子面里程(水源、埋深) |
1223m(25m、215m) |
16k890m(78m、102m) |
32k746m(58m、134m) |
31k667m(76m、128m) |
发生日 |
1970.2.30 |
1974.12.5 |
1974.1.8 |
1976.5.6 |
涌水量(t/min) |
最大时 |
16 |
6 |
11 |
70 |
最终时 |
5.3 |
3.6 |
0.3 |
16.0 |
总涌水量(m) |
183468 |
188224 |
12764 |
1845000 |
积水量(m) |
5300 |
1600 |
9000 |
121000 |
土砂量(m) |
300 |
1300 |
1100 |
1000 |
积水区间(m) |
196 |
130 |
880 |
作业坑:3015
主洞:1493 |
土砂埋没区间(m) |
15 |
70 |
60 |
74 |
超前钻孔 |
孔数(个) |
1 |
1 |
0 |
2 |
涌水量(L/min) |
1500 |
0 |
- |
1号孔:100
2号孔:3700 |
钻孔 |
孔数(个) |
- |
5 |
- |
- |
涌水量(L/min) |
- |
只有1个孔300 |
- |
- |
出水前压注 |
孔数(个)、压注量(m) |
36、300 |
21、210 |
- |
- |
涌水量(L/min) |
4200 |
4900 |
- |
4800 |
检查孔 |
孔数(个)、涌水量(L/min) |
- |
3、40 |
- |
3、100 |
出水前的开挖方法 |
全断面法 |
全断面法 |
全断面法 |
全断面法 |
涌水分析(涌水/海水=%) |
出水前 |
(270、79) |
(113、64) |
(188、92) |
133、93) |
出水后 |
- |
(167、72) |
(180、93) |
(78、95) |
出水时的排水能力t/min(掌子面、坑底) |
1.2、24 |
4、19 |
2、30 |
4、45 |
排水开始前的天数(天) |
2 |
0 |
15 |
4 |
排水完成时的天数(天) |
12 |
8 |
15 |
19 |
前进开始前的天数(天) |
37 |
38 |
38 |
75 |
达到掌子面的天数(天) |
214 |
172 |
362 |
162 |
复旧对策 |
压注止水 |
迂回导坑 |
压注固结 |
迂回导坑 |
地质条件 |
安山岩、破碎岩 |
凝灰岩、玄武岩 |
凝灰岩、破碎带 |
破碎的凝灰岩 |
|
|
|
|
|
|
|
|
2·设计
青函隧道压注设计的基本考虑是:先设定图 1所示的因开挖造成的松弛范围,在其外侧进行压注形成止水带。用此止水带来抵抗水压,而支护和衬砌不直接承受强大水压的作用。
在具体的压注设计中,应考虑压注带、压注材料、压注方式、压注量、压注压力等,进行与要求相适应的设计。
(1) 压注带
压注带应在松弛范围的外侧形成,因此应根据围岩的性质,区别对待。图2是采用弹性体模式的硬岩的计算例,图3是采用塑性体模式的断层·软岩的计算例的解析结果。结果表明:增大隧道半径与压注带半径的比值,没有很大的效果,在2种情况中,实用上采用3倍左右就可以了。
在青函隧道的实施中,考虑上述因素,再加上经验的判断,压注带的大小,在普通的地质区间,采用隧道半径的3倍,在断层破碎带采用5~6倍 左右。
预定的压注带的标准设计,在普通地质区间的主洞,如图4所示。压注孔的间隔,在孔底的间隔以3.0m为标准。
(2) 压注材料
1965年1月,在北海道侧的调查斜井327m处,确认有涌水的可能。当时采用普通的水泥浆压注。采用普通水泥浆的理由是:施工性好、价格低廉、固结后的强度大、不仅能够止水,也有补强围岩的效果。但对微细的裂隙,渗透性差、固结时间长。因此,为了提高水泥浆的渗透性,从调查阶段就开始研究,开发出比普通水泥渗透性好的胶质水泥。但在洞内高温多湿的环境下,易出现风化的凝聚物,同时水泥浆在搅拌时其粘度和温度都会上升,施工管理是个难点。
对断层破碎带以提高渗透性和缩短压注时间为目的,采用了以3号水玻璃为主成分的LW浆液进行压注。但在要求3分钟的胶凝时间的场合,其强度显著降低(单轴抗压强度1~2kgf/cm2),在高压涌水的破碎带中采用是不合适的。但此种浆液经过改良后还是可以应用的。因此,从水玻璃和水泥两方面进行研究,开发出胶凝时间在3分钟以上,3天材令的单轴抗压强度在40kgf/cm2以上的压注材料。
其结果是:
·水玻璃中的二氧化硅(SiO2)和氧化钠(Na2O)的 MR比在1.4~3.2范围时,随着MR比的减小和水泥浆中的水/水泥比增大,胶凝时间显著增大。
·水泥的粉末度,其比表面积在4000~6000cm2/gf范围时,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,胶凝时间缩短,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大。
·MR比小,胶凝时间延长,强度也增大。
·水泥中混合高炉矿碴时,其混合率在重量的30~70%范围内,混合量越大,胶凝时间越长。
这样,开发了使用低MR比的水玻璃,能够延长胶凝时间,抗压强度高的压注材料。
同时,对固结的浆液的耐久性也进行了长期的养护试验。结果证实在海底隧道采用LW浆液是良好的,其中水玻璃采用MR比2.1~2.3是最合适的。采用1.5级压注方式。
压注材料的规格分别示于表2和表3。
表2 水玻璃的规格
项目 |
规格 |
比重(15、Be)
MR比
二氧化硅(SiO)
氧化钠(NaO)
铁(Fe)
水不融成分 |
52.5~53.5
2.1~2.3
31~33
15~16
0. 02以下
0.2以下 |
表3 高炉胶凝水泥的规格
项目 |
高炉胶凝水泥 |
比重
高炉矿碴的分量(重量%) |
3000以上
50~60 |
粉末度 |
比表面积(cm2/g) |
5600以上 |
限界粒子直径
残分(%) |
40μ
15μ |
2以下
30以下 |
凝结 |
初凝 |
1小时以后 |
终凝 |
5小时以后 |
强度 |
抗弯强度(kg/cm2) |
3日
7日
28日 |
30以上
45以上
60以上 |
抗压强度(kg/cm2) |
3日
7日
28日 |
140以上
200以上
400以上 |
|
|
|
|
|
最佳的压注材料的配比和特性列于表4。
表4 LW浆液的配比和特性
硅酸钠 |
水泥浆 |
混合比 |
胶凝时间 |
抗压强度 |
MR比 |
水泥种类 |
水、水泥比 |
硅酸钠/水泥浆 |
分-秒 |
kg/cm2 |
2.2 |
高炉胶质水泥(高炉矿碴分量50%) |
100 |
1.0 |
1-30 |
77.6 |
150 |
1.0 |
2-27 |
21.6 |
200 |
1.0 |
3-40 |
13.3 |
(3) 压注方式
在硬岩中钻孔(65mm为标准)采用设置柱塞方式,在软岩中采用套管柱塞方式。同时,把长压注管插入到预定位置,可提高孔底部的压注效果和压注效率的方式也得到应用
(4) 压注量和压注压力
压注量,因设定裂隙和空隙量比较难,因此,计算设计压注量也是很困难的。所以都是先设定最终压注压力,而后根据此压力,确定压注量。
压注压力,因围岩条件变化很大,压注压力如过大,就会破坏围岩,使材料向压注范围以外大量的逸出,因此压注压力要适当。应根据阶段的注水试验预计临界压力,以确保适当的压注量为基准,采用比临界压力稍大的涌水压力的2~3倍为标准,采用70~80kgf/cm2。
压注速度应根据压注效率、止水效果等决定适当的吐出量确定。
青函隧道的压注,为了提高压注效果和施工性,压注压力和压注速度,按围岩条件可根据图6决定,并控制好压注材料(LW浆液)的配比。 |